這就是心理學家們常說的阻抗。大多數的阻抗,發生在潛意識當中。當事人,可能是不能自覺的、是不知道的,可能是 “無知”。
阻抗本身,何嘗不是心理問題呢?
除了阻抗以外,還可能有思維方面的原因。比如,外歸因類思維模式。例如,我的痛苦是由于原生家庭造成的,所以應該改變的是父母。父母如果變了,我就好受了。所以,即便尋找心理咨詢師,也是大肆宣揚下父母的不是,并不想深層地挖掘自己的心路歷程。
心理學界有句話:誰感到痛苦,誰就需要幫助。
還有種“無知”,可能是真正的無知。就是把心理咨詢和解決現實問題等同了起來。比如,“醫生,我有恐怖癥,告訴我,怎么克服這種恐懼呢?”最簡單的回答就是:沒有辦法。因為,在當事人心目中,心理咨詢就是直接解除恐懼的,而不是探索內在心理原因,然后由內而外地發生改變。這是對心理學的無知。
總之,是一種“無知”的狀態,阻止了當事人尋求心理幫助。
怎么辦呢?要么是繼續痛苦,直到不堪忍受;要么是克服“無知”,多一些心理學的素養。
心理咨詢有用嗎?
有的來訪者,在進行咨詢前,會不厭其煩的詢問咨詢師這樣那樣的問題。當然,了解咨詢師的執業資歷、受訓背景,以及專業方向是必要的。然而,過多的枝節性的詢問,反映的是一種信任度的問題。
就是說,內在缺乏一種基本的信任。很難與他人建立連接。出于不安全的感覺,似乎在出發前就做好各種打算,或者掌控了所有的局面之后,才能放心。
事實上,這本身就是一種深層心理問題的表現。無限度地投射到咨詢師身上。一般來講,在沒有建立咨詢契約之前,沒有多少咨詢師會愿意深入地幫助當事人探討和分析這個心理機制的。因為這本身就是無效的勞動,不管是對當事人還是咨詢師。
那么,很有可能,需要當事人經歷更多的痛苦。
“喲,收費那么高”
“我以為心理咨詢不收費呢,你們不是要有愛心慈悲心的嗎?為什么收費那么高,殺了我吧”。
聽起來似乎有些幽默呢,其實呢,是當事人,把自己內心深處的貪婪投射給了咨詢師。
TA所要表達的其實是:
“你要靠我的錢養活你,你要賺我很多的錢。這怎么能行呢?”
瞬間把自己當作了受害者,被剝奪者。所以,就直接變成一個剝奪者,想要直接無償地享有咨詢師的勞動價值。
“放心,你不會被強制的。你完全可以自愿選擇是不是進行咨詢的。”
——作為咨詢師,這樣回復,是最好的了。
老師,可以改變時間嗎 ?
有的來訪者,雖然進行了咨詢。但是,很難有個固定的時間,穩定地投入到咨詢當中來??偸窍胍R時改變時間,或者其它設置。
那似乎是說:咨詢師想要TA出現在咨詢過程中。感覺自己像是被咨詢師掌控了。
所以,不斷地改變咨詢時間,可以顯得自己沒有失去掌控,表現自己還具有影響力。
其實呢,那種潛意識當中不能自主的感覺,才是關鍵。因為這種感覺,所以在現實中,才總以“叛逆”的方式表達。這本身就是個問題,而且是阻礙自己獲得心理幫助的一個問題。
逃避痛苦
為了解除痛苦而需要心理幫助。但是,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同樣需要承受一些痛苦的。
比如,發現我有問題的羞恥感。
比如,對于改變的恐懼。
比如,從沒有人那樣接近過自己,那會不會很可怕?
等等。當人們觸碰到痛苦的事情的時候,逃離,就成為了急切而強烈的愿望。
所以,淺嘗輒止,剛剛接觸一下心理咨詢,就沒影蹤了。
明明需要心理咨詢,卻一直隱藏自己,寧愿被痛苦吞噬,也不愿自我救贖,是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