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模式的評估:客體的“自己”和環境時時處處在互動——記潁東區心理健康教育讀書研討會第十次見面會
編輯: 時間:2019-09-23
2019年5月17日(周五)下午六點半到八點半,潁東區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的公益讀書會正常進行,熱愛學習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如約而聚。
這次公益讀書會的主要內容安排如下:
1、朱可然老師分享《心理治療的設置》。
2、閱讀分享《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的第八章“關系模式的評估”。
朱老師在分享。
我們繼續學習了南希•麥克威廉斯所著《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的第八章《關系模式的評估》。反復出現的人際問題常常是患者尋求心理治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這一章中,作者重點討論了如何以及為何需要理解患者生活中反復出現的人際主題。
在人際主題中的關系模式包含著重要的事件及沖突。這些關系模式可以被恰當地理解成內化了的客體關系,并不僅僅是內化了的客體。在治療關系之中及之外,需要留心患者是如何表達的,治療的重要主題將或早或遲、準確無誤、清晰地用語言表達某種關系的動力學意義。越早地識別出關系模式,予以澄清并創造了安全的環境,就能夠越快幫助患者運用健康的方式與他人交往。
“缺失”理論強調,理解心理狀況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理解那種心理上被疏忽的感覺。在患者的早年生活中,缺乏什么與擁有什么同樣的重要。在治療關系中,不僅需要關注反復出現的人際關系的性質,治療師還會感覺到那些在患者的體驗中從未呈現過的關系。
兩歲以后,創傷通常并不是那么具有致病性,真正致病的原因在于家庭及周圍的人對待創傷事件所持有的否認或抵賴的態度。在患者的陳述中,恐懼的體驗也是需要關注的焦點。治療師需要很好地理解患者,幫助患者用語言來表達他自己的憤怒和失望。問題的關鍵在于許多患者無法覺察他自己的體驗和情緒。
咨詢治療的核心就是傾聽。采集完整的病史是咨詢治療的工作中心。根據患者的陳述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病程,需要認真地分析與評估,需要及時恰當地反饋,需要清楚地表達出來。這樣做有著密切咨訪關系的作用,還可以阻止患者中斷治療的想法。
對于核心模式持續地、深層次的理解,也是可以增強患者要求改變的動機。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