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攻擊暴力性行為已成為公眾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影響攻擊暴力行為的因素和假說很多,其中包括社會學因素、心理學因素和生物學因素。
社會學因素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生理、心理成熟和社會化不斷完善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家庭和社會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是導致攻擊暴力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
行為科學認為任何行為都是學習的結果,攻擊暴力行為是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自然也離不開學習和模仿。父母是子女早期的主要模仿對象,父母暴力式教養方式,是子女產生攻擊暴力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不和睦的家庭關系,均與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有關。
不良的社會交往在青少年行為中也起著引誘和促進作用,隨著科技發展,媒體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媒體中暴力的內容為青少年提供了攻擊性榜樣,減弱了青少年對攻擊行為的控制,使青少年曲解了幻想與現實,增加了其對攻擊行為的容忍程度,鼓勵了攻擊行為。近幾年來,電子游戲、網絡游戲、甚至暴力音樂都成為影響攻擊行為的因素。
心理學因素
在心理學領域內研究攻擊暴力行為,人格因素極為重要。Shoham等對60名暴力犯罪者進行調查,發現與對照組不同的是,犯罪組有以下明顯的人格特征:多疑、固執、缺乏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情緒不穩定、緊張、喜歡尋找刺激但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和自尊、人際交往能力差等。
這充分證明了攻擊行為的發生與個體的人格因素有關。特殊的人格特點是攻擊行為產生的心理學基礎,但并非有此基礎的人都會產生攻擊行為,攻擊行為的心理學基礎為攻擊行為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與青少年所處的不良家庭、社會環境共同作用,才使攻擊行為變成了現實。
生物學因素
青少年攻擊暴力犯罪的生物學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學、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和神經生理4個方面。
遺傳學因素 大量研究顯示,青少年攻擊暴力行為存在家族聚集現象,而且符合多基因遺傳方式。目前對攻擊行為基因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多巴胺、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單胺遞質系統功能基因上。
神經生化因素 學界普遍認為,在所有神經遞質中,5-HT系統與攻擊行為的關系最為密切。參與5-HT合成、儲存、膜攝取及代謝的各種成分及5-HT受體共同組成5-HT系統。大量研究結果提示,攻擊暴力行為與5-HT系統的功能低下有關。
此外,5-HT系統中的全血5-HT、5-HT受體、5-HT的合成前體色氨酸均與攻擊行為相關。除5-HT系統外,乙酰膽堿、γ-氨基丁酸、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物質均與攻擊行為的產生和抑制相關。
神經內分泌因素 目前認為雄激素特別是睪丸酮與攻擊行為相關。在未成年人的攻擊行為研究中發現女性的攻擊行為少于男性。大量研究也證實,男女兩性在攻擊行為的開端、方式、發展過程及評價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神經生理因素 動物學研究和臨床試驗表明,影響青少年沖動性行為的神經回路由前額葉皮質、杏仁核、海馬、視交叉前內側區、下丘腦、扣帶前回、腦島區、紋狀體和其他與情緒控制相關聯的通路構成,此區域中的一個或多個部位或其相互聯系區域的結構、功能不正常,都能增加沖動性攻擊行為的發生。
額葉與攻擊暴力行為的產生關系比較密切,顳葉特別是杏仁核被損傷后可導致攻擊暴力行為。以上都說明腦結構和功能的異??蓪е鲁霈F攻擊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