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5歲的女孩經常對著一只毛絨玩具熊自言自語,就是不愿意和父母說話。父母以為孩子得了自閉癥,四處求醫。
經過多次心理治療后,女孩說了一句話,父母當場就留下了眼淚:“因為玩具不會開口罵我。”
媽媽這些情急之下無意的口頭禪,在孩子心中居然成了嚴厲的責罵。
為了不惹媽媽著急、生氣,她開始疏遠媽媽,不跟媽媽說話,也不愿意跟其他人交往,經常一個人躲在房間里跟玩具熊說話。
如果父母一直否定孩子,給孩子差評,無限放大孩子的缺點,甚至把孩子的缺點、錯誤常常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孩子會受到無法想象的心理傷害。
尤其我的媽媽,每次罵我總是會罵些很難聽的話,類似什么“人頭豬腦,廢物,看到你就很討厭”等等。
我對她罵我的這些話一直印象深刻,我已然不記得我曾因為她罵我的這些話而心痛落淚了多久。
我很多次我想去干點什么事,我的父母,乃至我的家里人,都在不斷地否定我,覺得我不可能把事辦好。
感覺他們一直在給我灌輸這么個概念:你只不過是個干不成任何事,只會添麻煩的小傻子罷了。
久而久之,我自己好像也就相信了這個“事實”,覺得自己的確是無能,辦不成事。
我也就接受了他們所給我安排的這么一個角色,在外人面前也會不知不覺地表現得很傻,然后別人也會對你有一種“笨”的評價……
我有一個發小,今年三十多歲了,卻一直沒談對象,家里人都很著急,托我們這些朋友問問到底是怎么回事。
用他的話說,“我這么差,有誰會看上我,誰看上我,誰嫁給我,誰倒霉啊。”
這話,讓我們大吃一驚,因為他的長相不算出眾,但也算是五官端正,文質彬彬的那種,工作、收入也很穩定,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原來,當年被他媽傷害地太深了。從小他媽總是否定他,打擊他:
“我媽小時候總是罵我長得難看,又懶又丑,以后找不到媳婦。”他無奈地說。
“一次又一次,從小罵到大,罵的多了,我變得很自卑,總覺得自己特別的丑。不敢和別人,尤其是女孩子說話,怕他們笑話我,嫌棄我。”
一般來說,在否定和打擊中長大的孩子,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長大后都十分的自卑,自我價值的貶低。從而做事情不敢主動爭取,很難去主動的追求異性,總認為自己配不上她。
對于認知不全面,生活閱歷少,內心不夠強大的孩子而言,他們對自我的認知,也常常依賴外人的評價。
如果父母 總是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所犯的錯誤,與其他孩子做比較,那孩子 便會認為自己就是這 么糟糕的一個人,不值得別人的喜愛。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成父母口中的樣子。
有一 次姜文在 接受采訪時,主持人問他,“你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敗是什么?”
姜文說很多啊,比如我和母親這么多年的關系怎么都處不好。
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情高興,她老有一種不高興的樣子”。
給母親買房子,但是她也沒有表現得多高興,她還不去住,她不喜歡。
因為從小到大一直被否定,所以他太渴望母親的認可了,他一直想盡辦法做可以讓母親開心的事,做讓母親肯定自己的事。
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哪怕成年后,還是如此。
父母總是覺 得孩子不如別人家 的孩子 好,覺得孩子很多方面都達不到自己的要求等等,父母習慣性的去 否定 孩子,給孩子差評, 讓孩子失去 自信, 自我 否定,自我懷疑 。
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他們也傾向于把自己放在比較低的位置上,會變得處處小心翼翼,甚至過分的討好他人。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討好型人格的朋友或同事,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一直遷就別人,哪怕自己受到傷害,因為他們自卑,他們敏感,他們害怕別人不理他,他們害怕別人給他差評,他們不敢說不,因為他們受到了太多的否定和打擊,他們想要擺脫那種幼年時的感受!
據某項調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
“爸媽在我12歲時離婚,我媽每天罵我,經常讓我去死”
“從來都沒夸過我,罵我最多的就是豬腦子,豬腦子......”
讓他們感覺傷害最深的詞是: 豬腦子、廢物、就知道吃、丟人、是人都比你強、怎么不去死!
最后,他們把這些語言變成了犯罪的武器:槍,斧子,水果刀…...被不停羞辱、否定、諷刺、挖苦、蔑視的孩子,內心都有一個大窟窿,“綻放”著破敗不堪的靈魂,脅迫他們用偏激的方式發泄創傷和屈辱。
否定孩子的 感受 :“有什么好哭的,能不能懂點事?”
否定孩子的 想法: “就你這成績還想當醫生,不是去害人嗎?”
否定孩子的 選擇 :“你那工作有什么好的,還是當老師最好。”
否定孩子 整 個人 :“我怎么生了你這個不爭氣的!
“從未獲得肯定,長大后獲得肯定都會認為那是周圍人善意的謊言”
“一回家就覺得特別壓抑,家成了自己最不想待的地方”
“羨慕無論有任何不順、困難都可以無所顧慮告訴家人的人”
我們可能從小到大受到過太多這種傷害,但現在我們長大了,我們不會也不能一直生活在差評的陰影中,我們得積極的去面對,去療愈,以下幾個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父母不認可你,否定你,批評你,并不代表你就真的不好;
很可能是他們缺乏欣賞、認可他人的能力。所以,你不必因為父母的不認可而自卑。
父母不認可你,也有可能是你不符合他們的期待或者沒有完成他們自己的需要和夢想。
比如父母重男輕女,想生個男孩,而你是女孩。再比如有的父母有名校情結,當年自己很想考北大清華,沒考上,就期待孩子考上名校,孩子沒考上,就不認可孩子。
總之,記住父母不認可你,并非都是你的錯,你的不好。
作為孩子,我們依賴父母而生存。所以,會把父母的評價和認可看得那么重要。
但是,現在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無論在經濟上,生活上,還是人格層面我們和父母都是獨立平等的個體。
父母說你好,你不會發家致富,父母說你不好,你也不會忍凍挨餓。
但是如果你非常在意父母的認可,那么他們的否定和批評就會令你的內心非常痛苦。
父母認不認可是父母的事情,他們對也好,錯也罷,那是他們的事,是他們該負責;
我可以對父母好, 帶父母出去玩,送父母禮物, 關心他們等,這是我該做的事。
有的子女一生的努力都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但是現實是,如果父母無論他/她怎么做都對他/她不滿意怎么辦呢?
就像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兒再優秀,父母一樣不認可她,還是會覺得兒子好,哪怕這個兒子其實在啃老。
與其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而活,不如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最后,祝你能夠早日擺脫幼年的創傷,過好現在美好的生活!
(文章源自525心理網)